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文明之星

情润故土

作者: 发布时间: 2010-05-20 00:00:00 浏览次数: 32

---记枣强县芍药村新农村建设优秀带头人王文忠(上)

 

  编者按2010年4月14日,青海玉树地震突袭而至,中华大地悲歌再起。灾情就是命令!时间就是生命!枣强县芍药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忠当晚就率领“芍药村党员抗震救灾突击队”一行18人带着价值30万元的救灾物资连夜奔赴灾区。他们冒着余震的危险,克服高原反应,在灾区一线演绎出了一幕感天动地的“生死时速”,书写了一曲燕赵儿女大爱无疆的慷慨之歌。一名党员一面旗,一名党员一盏灯,我们在向共产党员王文忠致敬的同时,也精心梳理了这位“亿万富翁”所走过的人生道路,深入挖掘了这位“富豪村官”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发生的动人故事,深刻剖析了这位“大爱村官”在灾难面前勇于担当所产生的力量源泉。
  本报从即日起陆续刊发介绍王文忠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,以飨读者。

  初夏的衡水大地,秀木繁茂,绿意浓浓。
  芍药村,冀中平原东南部一个非常普通的小村庄,经过冬季的蛰伏和春季的萌芽,整个村庄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
  宽阔整洁的街道两旁书写着“全村团结一条心,努力建设新农村”、“建设文明和谐美丽繁荣的新芍药”等醒目的标语,新打的饮水井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供水,晚上通明的路灯照亮全村,三纵三横总长4800多米的田间路修葺一新,1000多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平整洁净,三条长2300多米的水泥路通往外面的世界。30个温室大棚内,种植户正在采摘着顶花带刺的黄瓜,占地200亩的养殖区里,村民正在捡拾着散落林间的“笨”鸡蛋……目之所及,每一位村民都是笑容满面,干劲十足。
  然而,两年前的芍药村却是另外一番模样:村里每半月放一次水,吃水难问题一直困扰着群众;唯一一条出村土路,则是“晴天一身土,雨天一身泥”,交通十分不便,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;全村派性严重,人心涣散……群众没有心思发展生产,只是频繁地集体上访,一度成为远近闻名的穷村、乱村、“老大难”村。
  然而,这只“丑小鸭”变成 “金凤凰”,仅仅用了两年时间。
  值得称道的是,村容村貌的改观只是表象的,最重要的是全体村民的思想发生了巨变——由“一盘散沙”变为“万众一心”,一心谋发展,一心思创业。
  这个曾因贫穷落后和上访告状而闻名的村庄一改往日容颜,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,一个风正心齐、人心思富的新芍药矗立在了世人面前。
究其原因,芍药村群众异口同声:这得归功于我们的带头人王文忠!

  虎年春节过后,属牛的王文忠49岁了,这位北京雅宝路身家过亿的皮草巨头,担任枣强县大营镇芍药村党支部书记也两年多了。
  两年多来,有着双重身份的王文忠颇受争议,质疑与赞赏之声同时充斥着公众耳膜。
  有人认为,这是在捞取政治资本,获取名利,为以后走上仕途铺路搭桥。
  有人认为,这是一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,怀揣“富民”心愿返乡报恩之举。
  从不刻意掩饰自己富豪生活的王文忠总是给大家留下一些谜团。
  那么,王文忠“抛家舍业” 毅然决定回村任职究竟是基于什么考虑?回村后为家乡父老做了些什么?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?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坚守初衷?面对非议他如何作答?“富人治村”能否成为一种值得推广的模式?
  自去年冬季至今,记者曾数十次奔赴芍药村采访,在亲眼见证村庄巨变的同时,试图一一拉直这些问号,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王文忠。


  一个视若珍宝的苦涩童年

  “俺家小忠可是个可怜的孩子啊!”本家老嫂子、92岁的石秀兰对王文忠的童年生活记忆犹新,说到动情处,泪水簌簌而下。
  “小忠从3岁就跟着脾气暴躁的后娘过日子。后来小忠的后娘得了半身不遂,瘫在床上近三年,文忠两口子伺候得那个周到细致,背着后娘到处求医问药。家里揭不开锅,就向老乡亲们借钱给后娘看病,一把屎一把尿的伺候了三年啊,直到老人去世。三乡五里、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没一个不竖大拇指的——小忠对他后娘那真是没得挑儿,是个大孝子!”
  “小忠的婚事也是我一手操办的。小忠特别仁义,是个有情有义的汉子。每逢过年过节,他们两口子都会惦记着回来看我,买东西、送零花钱、陪我唠嗑。这不,去年又给了6万块钱翻盖了这座宅院,我也享大福了!”
  对于童年,王文忠至今还是历历在目。
  自家门前有个深坑,每到雨季总会存很深的水,养母担心他下去游泳发生危险,就用锅底灰涂抹在他身上做个记号,可调皮的王文忠总是下水游玩,被养母发现后就会受到严厉管教。时至今日,王文忠十分感激养母:“没有养母的严厉教育,就不会有我今天的规规矩矩做人。”
  由于家庭贫困等多种原因,学习成绩一直很好的王文忠只上到三年级便辍学了。从那时起,还是孩子的王文忠就开始跟着乡亲们下田进地参加劳动挣工分,只有10岁的王文忠个头还没有铁锨高,每次下地干活都被远远的甩在后边,可父老乡亲们从没有瞧不起他,每次都要帮他完成。滴水之恩,当以涌泉相报。就在那时,感恩的情结便在他那颗幼小的心里深深扎下了根。
  忆及当年,在王文忠心里刻下深深烙印的并不完全是苦涩,更多的是乡亲们对自己的深厚感情,以及自己坚强、坚忍性格的养成。
  生活的困顿和前途的迷茫使年轻的王文忠萌生了当兵的想法。

  一段铭记于心的军旅生涯

  1980年,19岁的王文忠报名参了军。
  新兵训练期间,每到周末,王文忠就会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,悄悄帮助老战士拆洗被褥,帮助炊事班做饭,帮助上山砍猪草……他知道家里贫困,总把不多的部队津贴寄给养母,每次回家探亲,也总是尽心尽力去帮助乡亲们。可以说,从那时起,帮助别人、要求进步的思想就渗透到了王文忠的骨子里。
  在部队里,他努力学习,苦练本领,甘于奉献,乐于助人,先后担任副班长、班长,当兵五年受连嘉奖三次,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,还曾被树为全团助人为乐先进典型,在全团巡回演讲。并于1984年10月13日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  经过部队这个大熔炉的淬炼,培养了王文忠拼搏进取的坚强意志、坚韧不拔的执着性格、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以及“做任何事情都力求完美”的人生信条,更为他以后事业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。
  1985年,王文忠光荣退伍。回到家乡后,“脑瓜灵光”的他借助大营皮毛产业优势开始了皮毛生意,并以自己的智慧和诚信完成了原始资金积累。1995年,他独闯北京,经过10年的商海搏击,王文忠成了一位“身家过亿”的皮草巨头。
  王文忠坦承,经营裘皮生意十几年,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功,主要得益于部队锤炼的不畏难、不服输的坚强性格,军旅生涯是自己人生中最为宝贵、最值得珍惜的一笔巨大财富。
  饮水思源,为人之道。听得出来,王文忠自然流溢出的情感是真诚的、是朴素的、是发自内心的。
  树高千尺不忘根。在北京过着富足生活的王文忠心里惦记的,却是家乡父老们的日子过得怎么样!

  一缕魂牵梦绕的故土情思

  2007年前的芍药村,不仅因为其人均1500元的年收入在附近村庄中排名靠后,更因派性斗争严重,村民不满村领导班子,多年来上访不断。
当年7月,芍药村前任书记被撤职。一时无合适人选,村民人心惶惶。
  面对周边乡村的蓬勃发展,芍药村的路应该怎样走?谁又能扛起芍药村脱贫致富的大旗?乡亲们经过深思熟虑后,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了从这片土地走出去的“能人”王文忠身上。他经商多年,有致富头脑,且党性强,人品好,有较高的群众基础。如果王文忠回村担任支部书记,肯定能够带领全村打开一个新局面。
  这时,镇党委书记也想到了王文忠,尽管他一再打电话邀请王文忠“出山”,甚至亲自到北京给他做思想工作,但王文忠出于各种考虑而没有立刻答应。
  直到9月初,几位乡亲的电话才让王文忠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起这件事。这些乡亲大都是他的长辈,“你要再不回来,我们只好要饭去了。”听到这些,王文忠感到震惊和痛心。
  王文忠对芍药村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,因为这块土地和土地上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给了他太多温暖。他想到,自己小时候下地干活是乡亲们帮他挣工分;自己当兵离家的日子里,是乡亲们时常帮他照顾家中的老母亲…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聚在他心中几十年,岂能忘怀!
  当看到敦厚朴实的乡亲们依旧过着和几十年前没什么两样的生活时,王文忠内心无法平静。
  一边是家乡608名父老乡亲的热切期盼、镇领导的诚意邀请,一边是公司繁忙的业务、蒸蒸日上的业绩,王文忠一时陷入了沉思。十几年的商海搏击,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管理上已是轻车熟路,生意正处于鼎盛时期,如果回村就任,势必给公司效益造成一定损失。
他也曾想到为村里捐资解决群众吃水难、行路不便的问题,如果只是这样,虽然可以省去自己不少精力,但还是摘不掉乡亲们的穷帽子。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,治穷就要把穷根拔掉。王文忠想到自己受党教育多年,面对群众的期盼、党委的信任,挑起这个重担自己责无旁贷。
  一个烂摊子,王文忠临危授命。
  “我是从芍药村走出去的,怎么能忘记故土呢?我自己富裕了,可父老乡亲们还在贫困线上挣扎,一想到这些,我心里就觉得非常不安。作为一名党员,不能只考虑个人,关键时刻方显党员本色。”怀揣着这一朴素的想法,王文忠放弃了舒适悠闲的生活和如日中天的事业,别妻离子,在亲友不解的目光中,义无反顾地回到芍药村开始了自己的“富翁村官”生涯。
历史赋予王文忠使命的同时,也赋予了他沉甸甸的重担,他将肩负起团结和带领全体村民,把芍药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光荣而艰巨的重任。(记者 陈幸祉)

版权所有:枣强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中共枣强县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
冀ICP备09012082号  网站管理
地址:枣强县新华街3号 邮政编码:053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