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文明之星

创业先锋

作者: 发布时间: 2010-05-20 00:00:00 浏览次数: 21
记枣强县芍药村新农村建设优秀带头人王文忠(中)

     2007年9月21日,对于王文忠和芍药村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。
  就在这一天,王文忠返回故里芍药村担任了党支部书记。
  一时间,亿万富豪回乡任“村官”的消息迅速传开,各级新闻媒体纷至沓来。媒体记者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——“你放弃悠闲富足的生活回穷村担任小‘村官’,这究竟是为什么?”
  村民王宝旺也在心里画了一个很大的问号。对于王文忠回村任职的举动,他到今天也感到不可思议——“文忠拖着带病的身子住在村里,一门心思地领着大伙干这干那,我也想不明白他个人到底图个啥?”
  更多的人在质疑:“追求幸福,远离贫苦”是人的本性,王文忠却舍弃首都优裕生活置身贫困农村,这不是自找苦吃、自找罪受的傻子吗?
  王文忠有着自己的理由。
  一种回乡报恩的责任担当
  “生活确实过得很舒坦,北京的买卖也是越做越大。我自己是有钱了,再去赚钱就是往后面加零,还能做什么!一个人离开世界的时候又能带走哪一样!人们经常说,家有车千台,只能开一辆。家有房千套,只能住一间,我觉得这是对人生深刻的提醒。五年的部队锻炼,使我从思想、觉悟、认识等方面都有了更高提升,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挣多少、住多少,而在于你为其他人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情。”王文忠轻声讲述着这一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,让人如沐春风。
  “我理解大家的质疑,因为就连我的很多朋友都不理解。”王文忠有些激动,“如果图名,我在北京随便捐点钱,再找一些媒体,就会有不错的反响;如果图利,我已经拥有几千万的家产了,何必当个小‘村官’呢。两年前,芍药村是在县里、市里挂号的穷村、乱村、落后村,父老乡亲们还在贫困线上挣扎。每每想到这些,我内心就觉得非常不安。我自己有经济条件了,就应该为社会尽一份责任,用自己的能力和行动回报社会、回报家乡。”
  “至于说目的肯定是有,做任何事情没有目的就没有方向。我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我的努力、通过我的身体力行,让芍药村和父老乡亲们慢慢地脱离贫穷、贫困,实现病有所医、住有所居、老有所养。让他们和我一样成为亿万富翁,那是我最大的心愿。”
  回村之初,乡亲们曾当面质问:你王文忠是不是走个过场就“拍屁股”走人了?王文忠在第一次全体村民大会上就给全村老少吃了一颗“定心丸”:“我要把治村富民作为自己的事业去追求,力争用5至10年时间让芍药村变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、富裕村,这是我用自己良心做出的承诺,我要一辈子扎根在这片热土上!”
  个子不高,身材偏瘦的王文忠,向群众做出的承诺是那样的铿锵有力、掷地有声。
  考验面前方显党员本色。王文忠甘于奉献,勇于担当,进而实现了从商海老板到为民“村官”的角色转换。
  然而,治村富民仅仅有奉献和担当是远远不够的,群众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真心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没有私心的“领头雁”;群众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扑下身子真正为百姓解决生活难题的“贴心人”;群众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“火车头”。
  王文忠没有让乡亲们失望。
  一段凝聚人心的治村佳话
  王文忠是带着前一届领导班子留给他的“8000元现金和一个大喇叭”走马上任的。
  上任伊始,王文忠就把自家老屋简单收拾了一下当做办公地点,并自掏腰包拿出6000多元置办了办公用品,多年未开的各种会议在他的召集下重新召开了,村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变化,村子由乱到治的希望也从每一位村民的心里陡然而生。
  王文忠通过召开村“两委”会、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多方征求意见,决定从村民最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:打井、修路、改善居住环境。
  经初步预算,仅打井、修路两项就需资金100多万元,这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芍药村来说,无疑是个天文数字。面对巨额开支,有的党员干部犹豫了,有的村民灰心了。在这关键时刻,王文忠毫不犹豫地拿出100万元(其中个人捐资10万元,垫资90万元),使各项工程按计划开工:10天后,村内25盏路灯安装完毕,15个垃圾池全部建好;30天后,一眼340米的深井打成,全自动供水设备全部配好;100天后,纵横2300多米的水泥路竣工,动土近百万方,总长7000多米的田间路基修成。
  在王文忠看来,钱不是大问题,关键是修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处理。村民代先峰家邻近街道,门前有棵多年的老槐树,据说是棵“风水树”,网通、电力部门施工,多次提出要砍掉此树,都被他拒绝了。这次村里拓宽路面需要砍掉那棵槐树,其他村干部谁也不想去找代先峰,生怕碰“钉子”。王文忠得知后亲自去做工作,没等他开口,代先锋就主动地说:“忠叔,就冲你无私奉献为咱村做的这些事,我无条件服从村里的规划,你就派人把它锯掉吧!”问题迎刃而解,修路顺利进行。
  在村民眼里,王文忠这个拥有上亿资产的大富翁,投巨资无偿为村里打井、修路,这就已是难能可贵的了。但让大家想不到的是,王文忠不是高高在上坐镇指挥,而是与乡亲们一同劳动在第一线。
  有一次他胃病发作,疼得额头冒汗,而他却捂着肚子坚持与村民一起劳动。百姓看在眼里,记在心上,无不为之感动。施工期间,全村群众甚至老人妇女孩子也自发地参加到义务劳动中。一段时间,连续十几天阴雨连绵,为道路施工造成很大影响,但冰凉的雨水浇不灭群众心中的激情和高涨的干劲。村民王和亭的妻子怀着7个月的身孕,不顾王文忠劝阻毅然加入到修路行列中来。原村干部、63岁的老党员王宝旺,在修村南排水沟时,从晚上9点一直干到清晨5点多,王文忠劝道:“你这么大年纪了,有年轻人呢,你歇歇吧。”老汉动情地说:“你从北京扔下买卖回来为咱们做事,原来我们村干部连想也不敢想的事,你帮我们实现了,俺这把老骨头也要尽一份力呀!”
  王文忠废寝忘食地忘我工作,每天都坚持工作十六七个小时以上,有时甚至通宵达旦。芍药村变美了,他却人累瘦了,脸晒黑了。在王文忠的带领和感召下,全村干部群众的思想受到了洗礼,精神重新振作了起来,人心齐了、风气正了。
  村南广场上“芍药村巨变”图片展板,详细记录了芍药村的巨变。村民们用“翻天覆地”来概括这种反差,并异口同声地将这些变化归功于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忠。“王书记干的这些事儿都干在了老百姓的心坎上,群众的所思所想,就是他的所作所为。”
  打井解决吃水难、修路解决出行难、种树解决环境差,是王文忠上任之初的“三板斧”。
  三项工作,王文忠垫资100余万元。
  办好这一切,王文忠只用了三个月。
  一曲建章立制的和谐乐章
  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。记者在和芍药村村民座谈时了解到:财务不公开、账目混乱,曾是该村群众上访告状的原因之一。
  上任之初,围绕改变落后面貌、建设新芍药、加强村班子建设等问题,王文忠带领“两委”一班人,连续十几天走访党员群众,召开各种会议10多次,求计问策、征求意见。在此基础上,建立完善了《党支部工作制度》、《“一制三化”工作运行机制》、《村干部行为规范》、《财务管理制度》、《公章使用制度》以及《村规民约》等16项规章制度。特别是在村财务管理上,严格实行账目公开制,规定村内财务的收支,都必须有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和会计三人签字;重大支出,还要有村民代表签字,方可生效。
  在执行制度上,王文忠也是率先垂范。在打井、修路招标过程中,亲朋好友找他,要求承担工程的施工,有的甚至以重金相许,都被他婉言回绝,最终通过投标的方式,由两家信誉好、技术高、标价低的施工队施工。对此,村民们心服口服地说:“村干部带头廉洁自律,村务管理监督人人有份,这回我们老百姓心里亮堂了。”
  村集体无钱难办事、村民致富无资金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王文忠。当他得知村南两家养殖场占用该村土地100多亩,且承包手续不健全,多年没有上交承包费后,他三番五次深入到养殖场与承包人谈心,给他们讲解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,讲土地承包的政策,通过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做思想工作,承包人懂得了利害关系,在王文忠的帮助下完善了承包合同,并一次性补交承包费20多万元。在谋划村务的同时,王文忠还积极帮助乡亲们解决实际困难。50多岁的老党员代丰义孩子多,爱人瘫痪,家庭生活困难,他捐出1000元予以资助;74岁的孤寡老人王和春生活贫困,多年来一直用蜡烛照明,他拿出460元为其安上了电;76岁的刘玉丑有两个残疾孩子,代庆伯妻子有病,他都主动出资解决其实际问题。同时,他积极协调乡镇和民政局,帮助村里15个贫困户落实了低保户扶助……一桩桩小事、一件件实事,无不感动着乡亲们。
 公道正派,无私无畏;建章立制,凝聚人心,王文忠一举摘掉了芍药“上访大村”的帽子。
  一面带农致富的高扬旗帜
  “村容村貌的改观还不能从根本上摘掉乡亲们的穷帽子,干事就得干在点子上,只有百姓满意了,工作才算做好了;治穷就要把穷根拔掉,只有群众富裕了,日子才能有奔头。实现富民目标就要发展经济。”回忆过往,王文忠言谈话语中依然流露出一个成功商人所独具的睿智和胆识。
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,在商界打拼多年的王文忠深知此理。
  王文忠明白,要想让芍药村真正发展起来,让村民们富裕起来,光靠“输血”还不行,必须要让村民们自己学会“造血”。
  2008年,芍药村裘皮服装合作社成立。借助大营皮草产业的发展平台,王文忠倡导成立了芍药村裘皮服装合作社,帮助农民加工生产水貂、獭兔皮大衣服装,销往北京、俄罗斯市场。这个合作社凝聚了王文忠大量的心血:跑销路、出技术、找工人等一系列工作,均是王文忠一手操办。为保障合作社前期资金运转,王文忠让出了北京自己公司的部分订单。为使合作社科学化管理,王文忠制定了管理章程、工作纪律、工作制度、成员分工、现金管理、财务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。并独创了“8+2”合作模式,八户投资者必须带动两户贫困家庭,目的就是让富户帮穷户,进而实现共同富裕。
  随即,芍药村养殖合作社、种植合作社成立。
  三个合作社,王文忠共垫资200多万元。
  “这都是老百姓自愿参加的,不强迫、不命令,我花了2000块钱入了四个股在养鸡合作社里,现在已经见着‘回头钱’了。”66岁的村民王宝遂笑呵呵地说。
  真情为民铺就致富新路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村民学到了经营本领,成为了致富能人,占地500亩的养殖小区初见成效;30座蔬菜大棚更是令种植户收益颇丰。
  “合作社的成立,不仅能解决村民固有的惰性,抗风险能力也会大大提高。最大的好处就是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。”合作社的成立,不仅破解了群众增产不增收的困境,而且使王文忠富民的“独角戏”变成了全体村民的“大合唱”。
  运用经营理念,引导村民致富,王文忠迈出了富民的铿锵步伐。
  如今的芍药村,就像一个新生婴儿,每一刻都在成长,每一天都在变化。
  其实,两年多来,王文忠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。兴建村民活动中心和医疗中心,修盖学校和幼儿园,健全组织加快人才培养,进行精神文明建设,打造和谐新芍药……一桩桩、一件件,无不映射出王文忠所付出的心血和真情。
  “说实话,这两年为村里操的心,比我在北京12年还累。”王文忠说他两年来瘦了十几斤。采访间隙,一个小伙子跑过来递上一杯热好的中药,王文忠一扬脖子喝了,并毫不避讳地说,这是我的“生活秘书”。原来,王文忠患有肝硬化、胃炎、胆囊炎等病,每天要固定吃3次中药、2次西药,怕他因忙忘了,“生活秘书”就拿着温水瓶跟在身边,以便提醒他随时吃药。
  说起王文忠在村里的日日夜夜,村民们都会流露出一丝担忧:“文忠身体不太好,我们一直劝他千万别太累。身体要紧,身体要紧!”
  王文忠的言行,受到了芍药村百姓的广泛好评。“人民的贴心书记”、“自富不忘家乡贫、捐资造福一方人”等十几面锦旗挂满了党支部办公室的墙壁,到电视台点歌致谢的群众也络绎不绝。2007年,他被评为“枣强县十大道德楷模”,并受到市县领导的高度赞誉。他的善举感染带动了一批人,北京雅宝路商人许强捐资10000元,资助芍药村建设;北京大学向芍药村捐赠3台电脑;全村60多名党员干部自愿捐资15万元建设新农村,5名优秀青年主动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;全镇87名村党支部书记纷纷表示,一定要以王文忠为榜样,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再立新功。
  “村支书就是一面旗帜,村民们都在看着我,跟着我走,我必须以身作则。”王文忠说,“这是一种使命。”(记者 陈幸祉)

版权所有:枣强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 中共枣强县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
冀ICP备09012082号  网站管理
地址:枣强县新华街3号 邮政编码:0531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