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湿气重”是很多人挂在嘴边的一个词,尤其是在气候湿润的南方,或是连绵的雨季,当你感觉身体困倦、四肢沉重、脸上油腻、食欲不振,甚至大便黏腻不爽时,很可能就是体内湿气在“作祟”,中医认为,“湿”为阴邪,易伤阳气,其性重浊、黏滞,不仅影响我们的精神状态,更是许多慢性病的根源。
俗话说“药补不如食补”,对付湿气,我们完全可以从日常饮食入手,到底吃什么除湿气呢?今天就为大家梳理一份餐桌上的“除湿法宝”清单。
健脾是根本:脾虚则湿生
中医理论中,“脾主运化”,负责消化食物、吸收营养并运输水液,如果脾胃功能虚弱,运化水湿的能力就会下降,导致水湿内停,就像一台运转失灵的抽湿机。祛湿的关键在于健脾,只有脾胃强健了,水湿才能被正常代谢。
推荐食材:
- 薏米(薏苡仁):被誉为“祛湿之王”,性凉,味甘淡,能利水渗湿、健脾止泻,尤其适合湿热内蕴导致的痘痘、水肿、小便不利,值得注意的是,薏米性偏寒,建议炒制过后再食用,以缓和其寒性,或与温性食材同煮。
- 赤小豆:注意是细长的赤小豆,而非圆润的红豆,赤小豆利水消肿、解毒排脓的功效更为显著,经典的“薏米赤小豆粥”就是祛湿健脾的黄金搭配。
- 山药:性平味甘,是平补脾胃的佳品,既能健脾益气,又能固肾益精,对于脾虚食少、久泻不止有很好的改善作用,用山药煲汤、煮粥,温和滋养,尤其适合脾胃虚弱的人群。
- 白扁豆:具有健脾和中、消暑化湿的功效,对于夏季因暑湿引起的呕吐、腹泻有奇效,用来煮粥或煲汤,味道清淡可口。
利水是途径:给湿气以出路
除了强健脾胃从源头减少湿气的产生,我们还需要通过“利水”的方法,将已有的湿气引导出体外,主要通过小便的形式。
推荐食材:

- 冬瓜:绝对是利水消肿的“明星蔬菜”,冬瓜皮利水效果更佳,因此煲冬瓜汤时,建议连皮一起煮,冬瓜性凉,能清热解暑,非常适合夏季食用。
- 玉米须:我们常常丢弃的玉米须,其实是一味宝贵的中药材,它利水消肿、清肝利胆,用干燥的玉米须泡水代茶饮,是简单又有效的祛湿方法。
- 茯苓:性平味淡,利水渗湿的同时还能健脾宁心,它药性平和,利水而不伤正气,非常适合作为日常药膳的食材,如茯苓饼、茯苓炖鸡汤等。
- 鲫鱼:鲫鱼健脾利湿,和中开胃,一碗热气腾腾的冬瓜鲫鱼汤,既能补充优质蛋白,又能有效祛除体内湿气,是食疗的上佳选择。
芳香能化湿:唤醒困倦的脾胃
对于感受外湿或湿困脾胃导致的食欲不振、脘腹胀满,芳香类的食材能醒脾开胃,化解湿浊。
推荐食材:
- 生姜:生姜性温,其辛辣之性能温中散寒、化湿和胃,在烹调鱼类、贝壳类等寒性食物时放几片姜,不仅能去腥,还能平衡寒性,防止湿气内生,早晨喝一杯姜枣茶,更能升发阳气,驱散寒湿。
- 陈皮:即晒干的橘子皮,有理气健脾、燥湿化痰的功效,对于湿阻气滞导致的腹胀、咳嗽痰多效果很好,泡水喝或用来煲汤、煮粥,都能增添风味,助力祛湿。
祛湿饮食“红黑榜”
在积极摄入“除湿法宝”的同时,也要注意避开那些容易助长湿气的食物:
- 少吃/忌口:
- 生冷寒凉:冰淇淋、冷饮、生食沙拉,这些会损伤脾阳,导致运化功能减退。
- 油腻煎炸:肥甘厚味不易消化,容易阻碍脾胃,滋生湿热。
- 甜腻食物:中医认为“甘能生湿”,过多的糖分和甜点会加重湿气。
- 酒类:特别是啤酒,被称为“湿气之王”,会严重加重体内湿气。
饮食祛湿是一个温和而持久的过程,需要我们像打理花园一样,耐心地清除杂草(湿气),同时肥沃土壤(健脾),合理搭配以上提到的“除湿法宝”,避开饮食误区,再配合适量的运动(运动生阳,阳能化湿)和规律的作息,我们就能让身体摆脱湿气的纠缠,重新恢复那份应有的轻松与活力,从今天起,用心对待每一餐,让食物成为我们最贴心的健康卫士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