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热线:400-777-8666
邮箱:zaoqiang@xinwen.com
枣强文明网每天更新热点新闻
发布时间:2025-08-27 点此:36次
“馕”这个词,对于熟悉中华美食或中亚文化的人来说并不陌生,但若问起“馕是什么意思”,许多人可能仅停留在“一种面饼”的认知上,馕不仅仅是一种食物,更是贯穿丝绸之路历史、连接多元文化的符号,承载着深厚的社会、宗教与情感意义。
“馕”一词源于波斯语“nān”,意为“面包”或“食物”,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与文化交流,它传入新疆并融入维吾尔、哈萨克等民族的语言中,逐渐成为中亚、南亚和中东地区常见面食的统称,从制作方式看,馕是以小麦粉或玉米粉为主料,经过发酵后烤制而成的圆饼,表面常撒有芝麻或洋葱籽,口感香脆或柔软,保存时间较长。
馕的历史可追溯至数千年前,在新疆出土的唐代文物中,已有类似馕的食物痕迹,说明它曾是古代西域人民的主食,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,馕被赋予了宗教意义,在穆斯林文化中,馕被视为“真主的恩赐”,日常饮食、节日庆典或祭祀活动中都不可或缺,开斋节时,馕是分享与感恩的载体;婚礼上,馕象征团圆与祝福。
在社会层面,馕还体现着人际关系的纽带,在新疆维吾尔族家庭中,常有“共享馕”的习俗——长辈会将馕掰开分给家人,寓意和谐与互助,一句谚语道破了它的重要性:“馕是生命的支柱,没有馕就没有家园。”(维吾尔语:nan hayatning tayagi),这种文化内涵,让馕超越了单纯的食材,成为民族认同与社区凝聚的象征。
馕已从地域性美食走向全球,在中国内地,新疆餐厅随处可见馕的身影,它常与烤肉、奶茶搭配,成为“西域风味”的代表,网络上,“馕”这个词更衍生出趣味解读:年轻人戏称“吃馕治愈焦虑”,调侃其饱腹感带来的满足;甚至有人类比“馕像中国的披萨”,凸显其兼容并蓄的特性。
馕的制作工艺也在创新,除了传统的芝麻馕,市面上出现了玫瑰馕、辣皮子馕等新口味,适应了现代人的多样化需求,2022年,新疆馕产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,不仅带动了经济,还成为文化交流的“美味大使”。
回归问题本身——“馕是什么意思?”它既是舌尖上的简单面饼,也是千年历史的浓缩,从词源到文化,从家庭到世界,馕以最朴素的形式,讲述着人类与食物、与传统、与彼此的故事,正如一位新疆老人所言:“馕的味道,就是家的味道。”它的意义,早已烙在每一丝麦香之中,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、东方与西方的永恒密码。
下次当你品尝一块馕时,不妨细嚼它的滋味——那或许是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