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致力于传播通俗易懂的科学知识,让全民轻松读懂科学、热爱科学。

每天更新前沿科技、生活常识、健康医疗、环保节能等内容,助力建设学习型社会!

24小时新闻热线:400-777-8666
联系我们
tel24小时新闻热线: 400-777-8666

新闻热线:400-777-8666

邮箱:zaoqiang@xinwen.com

枣强文明网每天更新热点新闻

您的位置:首页>>科普>>正文

科普

炙是什么意思?从火焰到文化,一个字里的温度与智慧

发布时间:2025-09-17 点此:29次

“炙”这个字,在现代汉语中或许不常单独使用,但它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深度,从字形到字义,从古代烹饪到文学隐喻,“炙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汉字,更是一扇窥探中华文明智慧的窗口。“炙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它又如何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与思想中?

字形与字义:火焰上的肉

“炙”字由“肉”和“火”两部分组成,是一个典型的会意字,从上往下看,上方是“月”字旁(古代汉语中“月”常代表“肉”),下方是“火”字,合在一起形象地表达了“用火烤肉”的意思,在《说文解字》中,“炙”被解释为“炮肉也”,即用火焰直接烧烤肉类,这种烹饪方式古老而直接,是人类学会用火后的重要进步。

“炙”的含义并不局限于物理意义上的烧烤,在古代文献中,它常被引申为“受热”“受烘烤”或“备受关注”,例如成语“脍炙人口”,形容某事物像烤肉一样受欢迎,广为流传,这里的“炙”已经从具体的火烤,上升为一种文化符号,代表着温暖、受欢迎甚至某种狂热。

历史中的“炙”:从祭祀到日常

在中国古代,“炙”与饮食文化密不可分,早在周代,烧烤(炙)就是一种重要的烹饪方式,《诗经》中就有“有兔斯首,炮之燔之”的记载,描述了烧烤兔肉的场景,在祭祀活动中,“炙肉”常作为贡品,象征对神灵的敬意,孔子在《论语》中也提到“食不厌精,脍不厌细”,脍”指切细的肉,“炙”则是烤制的肉,体现了古人对美食的追求。

不仅如此,“炙”还与社会阶层相关,在古代,烤肉曾是贵族享用的美食,而随着时间推移,它逐渐普及到民间,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写道“炙手可热势绝伦”,用“炙”比喻权贵的显赫声势,可见这个字早已融入语言的血脉,成为表达权力与流行的隐喻。

炙是什么意思?从火焰到文化,一个字里的温度与智慧

文化隐喻:热度与流行

“炙”字的引申义在汉语中极为活跃,除了“脍炙人口”,还有“炙手可热”(形容人气或权势极盛)、“烈日炙烤”(形容阳光酷热)等表达,这些用法都将“炙”与“热”“受欢迎”“受关注”联系起来,赋予它一种动态的情感色彩。

在文学作品中,“炙”常被用来营造氛围,西游记》中描写火焰山时,就用“炙”形容炎热;现代网络用语中,“炙手可热”也常用来形容明星或热门话题,这种从物理到心理的跨越,展示了汉字强大的表现力和适应性。

现代生活中的“炙”

“炙”字或许不再单独常用,但它的精神却无处不在,烧烤文化风靡全球,中文里的“炙”成了这种饮食方式的根源;在商业领域,“炙手可热”形容爆款产品;甚至在情感表达中,人们用“炙热”形容强烈的爱或激情,一个字,连结了古代与现代、物质与精神。

更重要的是,“炙”提醒着我们一种简单却深刻的智慧:火能带来温暖与美味,但过度也会灼伤,这正如中国文化中的“中庸之道”,追求热度而非狂热,享受流行而不失本心。

“炙”是一个充满温度的字,从字形上的火焰与肉,到文化中的流行与隐喻,它承载着人类对热、光和美味的本能向往,通过了解“炙”,我们不仅能读懂一个汉字,更能触摸到中华文化中那种注重实践、善于引申的智慧,下次当你品尝烤肉或听到“炙手可热”时,或许会想起这个字背后的千年故事——它不只是火焰上的食物,更是文明中的一缕烟火气。

相关推荐

在线客服
服务热线

24小时新闻热线:

400-777-8666

微信咨询
枣强文明网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