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热线:400-777-8666
邮箱:zaoqiang@xinwen.com
枣强文明网每天更新热点新闻
发布时间:2025-11-15 点此:14次
在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领域,“马工程”《教育学原理》及其配套题库的出现,已然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,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或一套习题,更是一个蕴含了特定教育理念、知识体系与价值导向的复合符号,对于广大师范生和教育研究者而言,如何正确看待和利用这一资源,在应对考核与追求真理之间找到平衡,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。
我们必须认识到“马工程”题库的客观价值与工具属性,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(简称“马工程”)旨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、中国风格、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,其《教育学原理》教材及题库,系统性地阐释了以马克思主义立场、观点和方法论为基础的教育基本理论、教育与社会及人的发展关系、教育目的、制度等内容,题库的存在,为学习者提供了一条相对清晰的知识脉络和复习路径,通过系统练习,学生可以快速把握教材的核心概念、关键论断和逻辑框架,这对于应对标准化考试、巩固基础知识无疑具有高效性,它将庞杂的理论体系转化为可操作、可检测的知识点,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“减负”和“导航”的作用。
若将学习仅仅局限于对题库的机械记忆与重复演练,则无异于买椟还珠,背离了教育学作为一门人学与社会科学的本真,教育学原理的精髓,不在于背诵多少条“标准答案”,而在于培养一种深刻的教育洞察力、批判性思维和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能力,题库所提供的,往往是经过提炼和规整的结论性知识,它省略了理论产生的背景、学术争鸣的过程以及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与反思,如果学习者的视野被题库的边界所框定,那么其思维就容易陷入僵化,难以形成对教育现象独立、深入、多元的理解,教育的复杂性、情境性与艺术性,远非一套标准化的题目所能涵盖。
关键在于如何超越题库的“应试”功能,抵达教育学原理的“求道”境界,这要求学习者和教育者具备一种辩证使用的智慧。
其一,以题库为“地图”,而非“疆域”本身,应将题库视为引导我们进入教育学知识殿堂的入门指南,用它来熟悉基本地形(核心概念与理论),但绝不满足于此,在掌握“是什么”的基础上,必须深入探究“为什么”和“怎么办”,主动阅读原著经典,了解不同流派的观点,关注鲜活的教育实践与改革动态。
其二,以批判性思维审视题库内容,即使是权威的表述,也值得带着思考去吸收,可以尝试对题库中的观点进行追问:这个论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是什么?它在历史上的演变是怎样的?在当今中国的教育实践中有哪些体现?又面临着哪些新的挑战?是否存在不同的学术见解?通过这样的思考,知识才能内化为属于自己的、活的思想。

其三,实现从“解题”到“解决问题”的飞跃,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回答试卷上的题目,而是为了解决真实世界中的教育问题,可以尝试将题库中的理论知识与当前的教育热点、自身的教育见习或实习经历相结合,分析现象、提出假设、设计解决方案,这才是教育学原理生命力的真正彰显。
“马工程”《教育学原理》题库是一把双刃剑,善用之,可助我们高效构建知识体系,叩开教育学的大门;滥用之,则可能束缚思想,遮蔽教育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,在“应试”与“求道”之间,我们应努力寻求一种更高层次的学习范式——以题库为起点,以原理为核心,以实践为归宿,最终培养出既能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精髓,又能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卓越教育人才,这,或许才是“马工程”教材与题库建设的深层期望,也是我们探寻教育真谛的必由之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