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热线:400-777-8666
邮箱:zaoqiang@xinwen.com
枣强文明网每天更新热点新闻
发布时间:2025-11-20 点此:8次
2020年初春,一座千万级人口的城市按下暂停键,空荡的街道,紧闭的商铺,偶尔驶过的防疫宣传车用喇叭循环播放着防护知识,这是新冠疫情暴发初期,宣传教育力量全面启动的缩影,在随后三年里,从社区公告栏到网络平台,从乡村大喇叭到国际新闻发布会,一系列疫情宣传教育活动构建了全民防疫的知识体系与价值认同,成为影响公众行为选择与社会动员效果的关键力量。
疫情宣传教育的核心机制是通过信息传递与意义建构,形成社会认知的“最大公约数”,在不确定性激增的危机环境中,公众对权威信息的需求呈指数级增长,宣传教育系统通过多平台、多形式、多频次的传播策略,将病毒特性、传播途径、防护措施等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公共知识,有效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社会恐慌,当“戴口罩、勤洗手、保持社交距离”从专业建议内化为全民习惯,宣传教育已完成从认知到行为的引导跨越。
疫情宣传教育的形式创新充分体现了危机应对中的中国智慧,从初期传统媒体主导的新闻发布、专家访谈,到后期融媒体的短视频、公益广告、在线直播,宣传教育形式随疫情发展与媒介生态而动态调整。“云课堂”使防疫知识覆盖偏远地区,“健康码”将个人防护与社会管理无缝衔接,“全网直播的新闻发布会”创造了数亿人同时接受防控教育的场景,这种全方位、立体化、沉浸式的宣传教育网络,构建了特殊时期的独特传播景观。

深入分析可见,疫情宣传教育在知识传递之外,更承载着风险沟通与社会动员的双重功能,它通过透明、及时的风险信息发布,建立政府与公众间的信任桥梁;通过价值引导与情感动员,培育“人人有责、群防群控”的共同体意识,当“逆行英雄”叙事激发社会崇敬,当“全民抗疫”口号凝聚集体认同,宣传教育已超越简单信息传播,成为塑造社会心态与集体记忆的文化实践。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后疫情时代的宣传教育面临着知识更新与信任维护的双重挑战,随着病毒变异与科学认知深化,早期部分宣传内容与现实发展出现差异,这要求宣传教育机制更具弹性与学习能力,疫情期间积累的制度信任与社会资本,仍需通过持续、透明的沟通予以巩固。
疫情宣传教育作为特殊时期的社会沟通实践,不仅构建了全民防疫的知识基础,更在深层次上影响了公众的风险感知、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,当疫情的阴影逐渐散去,这套在危机中建立的宣传教育体系,其所蕴含的传播智慧与治理逻辑,仍值得我们在构建韧性社会的进程中反复咀嚼与借鉴。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