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热线:400-777-8666
邮箱:zaoqiang@xinwen.com
枣强文明网每天更新热点新闻
发布时间:2025-10-16 点此:9次
这一周,我再次被孩子们纯粹的世界所震撼。
周一的绘画课上,五岁的乐乐画了一棵紫色的树,我下意识地想纠正:“树的颜色是不是应该……”话未说完,他指着窗外说:“老师,昨天的晚霞是紫色的,树穿上霞光衣服了。”我怔住了——在我们习惯认知的框架外,孩子却看见了万物诗意的联结。
这件事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,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,我们学习儿童心理学、活动设计、保育知识,掌握了各种“应该”和“必须”,却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与儿童同频共振的能力,乐乐的紫色树提醒我:学前教育不是将儿童纳入成人预设的轨道,而是成人谦卑地走进儿童的世界。
周三的组织游戏时,我尝试放下“指导者”的姿态,几个孩子在建构区争抢积木,按教科书上的做法,我本应立即介入制定规则,但我选择了观察——他们争吵后,竟自己达成了协议:“你先用这些搭屋顶,我用这些做窗户,等会儿交换。”孩子们自己找到了比成人干预更巧妙的解决方案,这让我想起导师常说的一句话:好的教育者,懂得在适当的时候“无为”。
这一周的实习中,我特别记录了孩子们那些“非常规”的表达:把云朵说成“天空的棉花糖”,认为影子是“另一个想出来玩的自己”……每一条记录都在修正我的教育观,我们总急于教会孩子认识真实世界,却忽略了他们的世界本就拥有多维的真实。
周五的家园沟通会上,一位母亲焦虑地询问如何纠正孩子“乱七八糟”的画作,我分享了乐乐紫色树的故事,并建议:“也许我们可以先问问孩子,为什么要这样画。”当这位母亲第二天告诉我,她孩子画中的“怪物”其实是“吃噩梦的守护神”时,她眼中满是理解与感动。
这周的教学实践让我深刻意识到: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,不仅是掌握知识与技能,更是一场持续的自我觉醒,我们需要不断警惕成人思维的局限,保持对儿童世界的好奇与敬畏,每个孩子都不是等待填满的容器,而是自带光芒的火种;教育者的任务不是塑造,而是点燃。
合上这周的教学周记,我在反思栏写道:真正的教育智慧,往往不在于我们教给孩子什么,而在于我们愿意向孩子学习什么,在童心的世界里修行,是一场永不结束的美丽旅程——那里有紫色的树,吃噩梦的守护神,和最本真的教育真谛。
相关推荐